研究生交換 - 短期
「香港歷史、文化與社會」2014 春
香港田野工作坊
日期:2014年6月27日 - 7月1日(五天四夜)
姓名 |
|
系所 |
|
001 |
中央大學 |
英文系四年級 |
|
002 |
中央大學 |
英美所 |
|
003 |
交通大學 |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二年級 |
|
004 |
清華大學 |
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一年級 |
|
005 |
台灣大學 |
台大音樂所三年級 |
|
006 |
清華大學 |
清大社會學研究所 |
|
007 |
交通大學 |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一年級 |
|
008 |
中央大學 |
英美所三年級 |
|
009 |
中央大學 |
英美所三年級 |
|
010 |
交通大學 |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一年級 |
|
011 |
交通大學 |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一年級 |
|
012 |
交通大學 |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一年級 |
|
013 |
交通大學 |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二年級 |
|
014 |
清華大學 |
中文所博士班三年級 |
|
015 |
中央大學 |
英美所二年級 |
~行程~
第
1天 |
台北桃園機場 — 香港 > 香港歷史博物館 > 重慶大廈 |
|
|
|
|
|
【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常設展「香港故事」旨在講述香港的歷史、民間風俗、自然生態;從四億年前的泥盆紀開始,以1997年香港回歸為終結。「香港故事」共分為8個展區:自然生態環境、史前時期的香港、從漢至清朝、香港的民俗、鴉片戰爭及香港的割讓、香港開埠及早年發展、日佔時期、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展品逾4,000件。
|
|
|
|
|
|
【重慶大廈】重慶大廈位於九龍尖沙咀彌敦道,建於1960年代,由5棟17層連體式樓宇組成,是一座混合型大廈,當中包括賓館、商店、食肆、外匯兌換店等各種類服務行業。住客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勞工、遊客,更是少數族裔的聚集地,當中以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裔和非洲裔人士為主。2007年,被《時代雜誌》選為「亞洲最能反映全球化的地方」,亦有人將之形容為「香港少數族裔的九龍城寨」。此外,重慶大廈亦為王家衛導演的《重慶森林》(1994) 的主要拍攝地點。 |
第
2天 |
中上環社區文化考察 >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研究生交流活動 > 參觀香港大學的殖民時期建築物 > 西環公共屋邨 > (晚上) 自由活動 |
|
|
|
|
|
【中上環社區文化考察】英國殖民時代初期,中西區被稱為維多利亞城,1857年,港英政府把維多利亞城範圍劃分為四環,即西環(包括堅尼地城、石塘咀和西營盤)、上環、中環和下環(即現時的灣仔和銅鑼灣一帶)。中環是香港的心臟地帶和商業中心,也是港島開埠後最早開發的地區。中西區佈滿歷史痕跡,亦可以找到大量富殖民色彩的特色建築,其中包括:富維多利亞時代後期建築特色的前立法會大樓、建於1864年並採用希臘古典式設計的中區警署建築群、1939年啟用並即將被活化計劃打造為「城市綠洲」的中環街市、孫中山革命基地「興中會」的所身處士丹頓街、因拍攝電影《歲月神偷》(2010) 因而逃過重建命運並被永久保留的永利街、逾百年歷史的文武廟等等。
|
|
|
|
|
|
【香港大學的殖民時期建築物】香港大學位於香港島中西區薄扶林,建於1911年,當中有四座建築物的外部被列為法定古蹟,包括大學堂(1861年落成)、本部大樓(1912年落成)、孔慶熒樓(1919年落成)、鄧志昂樓(1929年落成)。其中本部大樓以富有文藝復興風格的花崗石柱支撐,頂部矗立著鐘樓,四角則有塔樓。此大樓曾是文學院的大本營,張愛玲便曾於1939年於這裡就讀。 |
|
|
|
|
|
【西環公共屋邨】西環邨乃位於香港島中西區堅尼地城的公共屋邨,於1958年正式入伙,初期入住居民以工人階層為主。西環邨共有五座樓宇,毎座高度不一,由一至十四層不等,是屋建會轄下規模最小的屋邨,約共六百三十多個單位,單位面積為 35.5 - 56.3 平方米。 |
第
3天 |
羅湖口岸 > 沙頭角禁區文化考察 > 菜園新村導賞團 > (晚上) 自由活動 |
|
|
|
|
|
【羅湖口岸】中港兩地現時只有12個管制站出入境,分別為:香港國際機場、羅湖、紅磡、落馬洲、落馬洲支線、文錦渡、沙頭角、中國客運碼頭、港澳客輪碼頭、屯門客運碼頭、深圳灣、啓德郵輪碼頭。羅湖口岸位於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南臨香港新界的羅湖邊界,為中港兩地客流量最大的陸路邊境管制站,足以應付每日40萬出入境人次。羅湖口岸南接香港的羅湖管制站,經鐵路可連接到香港市區。
|
|
|
|
|
|
【沙頭角禁區文化考察】 沙頭角在清代時有桐蕪墟,位於華界沙頭角內,清末民初易名為東和墟。1898年,清廷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界限街以北九龍地區和整個新界租借給英國,當中包括新界的沙頭角。中港之間的沙頭角邊境禁區於1951年設立,封閉了近六十年後,部份範圍於2012年獲解封,當中包括六條村,即塘肚、山咀村、新村、擔水坑等,佔地約七百四十公頃。解封地區內,可找到不少歷史痕跡,包括荒廢古屋、古井、原始沙泥樁牆、石門框、米樁,昔日日軍留下的戰堡等。另外,位於塘肚村的沙頭角農莊則為全港最大的生態農莊。 |
|
|
|
|
|
【菜園新村導賞團】 位於新界石崗的菜園新村為2008 - 2009年間「保衛菜園村」和「反高鐵」運動的場景。該年,香港政府公佈要興建廣深港高速鐵路,用以接駁大陸的高鐵網絡,菜園村被迫遷拆,居民被迫遷。是次抗爭運動,涉及土地正義、農業政策、中港融合等多重面向的問題。菜園村居民在錦上路的菜園新村臨時組合屋居住約兩年。2013年6月,路權問題終於解決,新村永久屋工程正式啓動。是次導賞團將主要介紹菜園新村規劃、新界鄉村發展史等等。 |
第
4天 |
大澳漁村生態之旅 >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交流活動 > (晚上) 自由活動 |
|
|
|
|
|
【大澳漁村生態之旅】大澳位於新界大嶼山西部,原是珠江口地區的市集,也是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漁村,有「東方威尼斯」之稱。村內保留了早期香港的漁村風貌,當中包括建於水道上的高架屋,即棚屋,也就是漁民的居所。棚屋一般由杉木、坤甸木和紅木等木材建成,棚屋戶戶相連,部分通道更可穿過鄰居的客廳或廚房。大澳除了擁有獨特的棚屋建築外,還保留了不少歷史古蹟,如舊鹽田遺址、嶼山界石、大澳方便所、楊侯古廟等等。大澳的鹽田約於四十年前荒廢,其後漸漸變成大片紅樹林、濕地及蘆葦林,吸引不少候鳥作短暫棲息及覓食,也成為了生態旅遊的考察地點。隨着漁業和鹽業的衰退,大澳逐漸失去其經濟地位。1984年,一群居民成立「大澳經濟發展計劃」,利用大澳的漁村風貌發展旅遊業。此計劃於1994年結束,但為大澳日後的旅遊業發展奠定基石。 |
第
5天 |
藍屋建築群導賞團 > 七.一大遊行 > 晚上乘搭飛機返回台灣(桃園機場) |
|
|
|
|
|
【藍屋建築群導賞團】位於香港島灣仔石水渠街的藍屋,具有八十多年歷史,乃香港少數擁有露台建築的唐樓,也是電影《無間道II》(2003) 和《歲月神偷》(2010) 的取景地點。藍屋與鄰近慶雲街的黃屋,以及景星街的橙屋合稱為「藍屋建築群」。所謂「唐樓」,即十九世紀華南一帶與香港盛行的建築風格,用以分辨中國人與外國人居住的樓房。藍屋為19世紀初期僅餘的的木造舊建築,內部乃保留著窄窄的木製樓梯、橫樑、扶手。2007年,居民開設「灣仔民間生活館」,展出昔日香港民間的生活形態及日用品,並不定時舉辦展覽及導賞服務,以「從民間出發.匯多元文化」為宗旨,透過多元及互動的方式,期望引起公眾人士對地區文化保育的關注。2009年4月,地政總署宣佈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藍屋建築群一帶的私人土地業權,以便進行市區更新計劃。2010年,由聖雅各福群會提出的申請計劃獲得批准,政府接納建議將藍屋活化成民間生活館,並首次採用「留屋留人」的方式,14戶居民可繼續留住。
|
|
|
|
|
|
【七.一大遊行】2003年「反廿三條」五十萬人大遊行以後,民間每年都會在7月1日的回歸紀念日舉辦遊行活動。過住的遊行主題包括:「反對廿三,還政於民」、「爭取07、08普選」、「反對官商勾結,爭取全面普選」、「平等公義新香港,民主普選創希望」、「爭取普選,改善民生」、「同一夢想,同一人權;還政於民,改善民生」、「施政失誤、貧富懸殊、還政於民、改善民生」、「七一向前走,香港前途在我手」、「還我2012雙普選,打倒地產霸權,曾蔭權下台」、「踢走黨官商勾結,捍衛自由爭民主」、「人民自主,立即普選,佔領中環,蓄勢待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