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文化與社會」
課程大綱
2014 春
劉紀蕙、林淑芬、彭明偉主持
星期五 13:30-16:30
最後更新日期:2014.2.25
課程主旨:
本門課的規劃主要希望透過上個世紀二戰之後到當代的歷史過程與社會變遷,了解香港的歷史、文化與社會議題。我們將由台聯大教師聯合授課,邀請在此領域有專門研究的香港學者,包括香港科技大學成名教授、香港嶺南大學羅永生教授、香港大學司徒薇教授,進行密集講座,並舉辦系列電影討論會。課程主要議題包括:香港治理、社會政策與民主運動,殖民到回歸的威權治理體系,香港文化構成,冷戰結構與香港社會,香港激進左翼,殖民歷史與九七回歸,香港認同問題,香港與中國關係,新自由主義與香港社運轉型,中國市場與香港電影,香港社會運動。
課堂助理:張佩思 Iris Cheung
課程大綱
【單元一】從香港電影看香港歷史、文化與社會 |
(Week 3) 3/7 1945 - 50 年代:戰後香港的社會狀況
討論主題:
戰後香港歷史的分期與特點 (1949-2012)
香港戰後情況:人口、社會結構、社會生活狀況等
相關視頻片段:
《解密百年香港第29集:濟困扶貧》(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民生情況)。香港:亞洲電視。2007年8月29日。 http://youtu.be/4s5fNp4En3A (6分鐘)
Required Readings:
周子峰。〈導論:1949 年以來的香港〉。《圖解香港史(一九四九至二〇一二年)》。香港:中華書局。2012。頁 vi-ix。
劉蜀永。〈第九章:20世紀前期香港社會狀況〉、〈第十四章:20世紀後期香港社會狀況〉。《簡明香港史》。香港:三聯。2009。頁200-224, 362-365, 372-378。
謝均才。〈歷史視野下的香港社會〉。載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牛津大學。2002。頁1-38。
Further Readings:
陳冠中。〈九十分鐘香港社會文化史〉,載《下一個十年.香港的光榮年代?》。香港:牛津大學。2008。頁1-48。【註:此文同時為 week 12A 的參考文章】
曾銳生。〈殖民地社會的管治〉。《管治香港》。香港:香港大學。2007。頁1-12。
吳俊雄、馬傑偉、呂大樂。〈港式文化研究〉。《香港.文化.研究》。香港:香港大學。2006。頁1-19。
〈香港歷史精選書目〉」。立法會圖書館。2011年11月。
《香港旅客指南》。香港旅遊發展局。2013。
放映電影:《危樓春曉》(1953)
|
導演:李鐵 編劇:余幹之(即盧敦與陳雲) 演員:吳楚帆、張瑛、黃曼梨、李小龍、盧敦 上映日期:1953-11-27(香港) 製片地區:香港 語言:粵語 字幕:中文 片長:129分鐘 出品:中聯(中聯影業) 別名:In The Face of Demolition |
網上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H4vcg3F7w
故事大綱:
《危樓春曉》出自抗戰前港產粵語片《人海淚痕》,改編自香港新文藝小說家望雲的同名小說,由盧敦、陳雲合作編劇,於1953年公映。本片是中聯影業(中聯影業,1952–1967)出品的第四部電影。當時的電影製作公司分為左右兩派(左派包括長城、新聯、鳳凰、中聯;右派則是永華、國際、國泰、電懋、邵氏),「中聯」是左派的代表。此片乃粵語黑白時裝寫實劇,背景正是當時的戰後社會,一切百廢待舉,物質困乏。影片反映出五十年代早期香港社會生活的艱苦以及種種不合理現象,鼓勵窮人要團結互助,共渡難關。這類寫實影片在當時是個潮流,其他例子包括《十號風波》、《水火之間》和《誤佳期》等。影片中梁威的口頭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精神。
故事圍繞著一幢破舊狹小舊樓裡的住客,由有志的教書先生羅明(張瑛 飾)租住了一個房間開始。在同一屋檐下,他認識了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房客:包括放高利貸的黃大班(盧敦 飾)、在舞廳工作的白瑩(紫羅蓮 飾)、重義氣的的士司機梁威(吳楚帆 飾)夫婦、失業潦倒的譚二叔夫婦、勢利的包租婆、剛從鄉下走出來的無知女孩玉芳等。不久羅明與白瑩相戀,並準備結婚。此時羅明卻被學校辭退,兩人財政陷入困境。另一邊,梁威剛被公司辭退,威嫂臨盆在即;譚二叔靠賣血為生,生命危在旦夕;玉芳被黃大班污辱,正想上吊自殺⋯⋯一所破舊的危樓,其實是一個社會的縮影。
(Week 4) 3/14 1950-60年代:左右陣營的角力.冷戰氛圍下的香港
討論主題:
香港如何在冷戰局勢下成為左右陣營爭奪的場所?
如何理解香港在冷戰氛圍下的中介位置?
左右陣營的角力情況:報紙、雜誌、電影(當時的電影製作公司分為左右兩派,左派包括長城、新聯、鳳凰、中聯;右派則是永華、國際、國泰、電懋、邵氏)
Required Readings:
鄭樹森。〈1997 前香港在海峽兩岸間的文化中介〉。載馮品佳編,《通識人文十一講》。台灣:麥田。2004。頁173-197。【註:此文同時為 week 12A 的參考文章】
李培德。〈左右可以逢源——冷戰時期的香港電影界〉。載黃愛玲、李培德編,《冷戰與香港電影》。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9。頁 83-100。【註:此文同時為 week 12A 的參考文章】
Further Readings:
周承人。〈冷戰背景下的香港左派電影〉。載黃愛玲、李培德編,《冷戰與香港電影》。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9。頁 21-34。
麥浪。〈冷戰氛圍下的香港寓言——電懋與東寶的「香港」系列〉。載黃愛玲、李培德編,《冷戰與香港電影》。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9。頁191-208。
羅永生。〈香港的殖民主義[去]政治與文化冷戰〉。載《殖民無間道》。香港:牛津大學。2007。頁69-92。【註:此文同時為 week 12A 的參考文章】
葉蔭聰。〈旁觀者的可能:香港電影中的冷戰經驗與「社會主義中國」〉。《文化研究月報》第九十期。2009年3月25日。
放映電影(1):《空中小姐》, 1959
|
導演:易文 編劇:易文 演員:葛蘭、葉楓、張揚、喬宏 上映日期:1959-6-4(香港) 製片地區:香港 語言:普通話 字幕:中文 片長:102分鐘 出品:電懋(國際電影懋業公司) 別名:Air Hostess |
網上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EiiFlpLKg0
故事大綱:
《空中小姐》是右派電影製作公司「電懋」的第一部彩色製作,也是香港最早期的彩色電影之一。五十年代初,右派組織積極拉攏香港影人,更以不同方式資助拍片,策略之一為將台灣風光及軍容,透過銀幕介紹到海外,其中《空中小姐》及《星星.月亮.太陽》(1961)最受矚目。《空中小姐》導演易文國民黨背景深厚,亦為右派組織自由總會主力,電影借主角職業介紹寶島風光,宣揚台灣好處,結果獲行政院頒發的國語影片優等奬。
「電懋」的主要作品類型為喜劇、歌舞片和都市愛情片,跟邵氏古色古香、中國氣派、男性陽剛相比,電懋作品比較陰柔,打女星牌。《空中小姐》要呈現的,其實是亞洲的現代性。航空業是五、六十年代的新興行業,空中小姐更是當年香港女孩子最嚮往的職業。本片以此為題材,描寫葛蘭、葉楓和蘇鳳三名女子考上空姐,由此展開了她們的飛躍人生旅程。影片情節環繞三位女子與機長雷震、喬宏的工作與戀愛。劇情雖人沒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導演以瑰麗的色彩攝影(本片為國泰的第一部彩色製作)、大量的外景(遍及新加坡、曼谷、台灣三地)拍攝,並以連場歌舞取巧,劇情輕鬆,極盡視聽之娛,在當時引起轟動,特別前半段介紹空中小姐的訓練過程最具細節趣味性,對當年旅遊並不普及的大眾社會有著莫明的吸引力與新鮮感。片中的「台灣小調」名曲如《我要飛上青天》、《台灣小調》(後來被改成粵語流行曲《舊歡如夢》)、《禪院鐘聲》等更成為流行曲。
放映電影 (2):The World of Suzie Wong, 1960 (僅選取部份片段)
|
導演:Richard Quine 編劇: John Patrick, Paul Osborn, Richard Mason 演員:William Holden、Nancy Kwan(關南施) 上映日期:1960-11-10(香港) 製片地區:英國、美國 語言:英語、普通話 字幕:英文 片長:126分鐘 出品: Paramount 別名:《蘇絲黃的世界》 |
網上觀看:
http://vdownload.eu/watch/6929080-the-world-of-suzie-wong.html
故事大綱:
此片改編自1957年英國的同名小說,並於香港取景,呈現了1960年代香港的社會面貌,取景地點包括天星小輪、天星碼頭、中環、灣仔六國飯店、香港仔避風塘等地。故事講述美國藝術家Robert (William Holden) 因厭倦了坐辦公室的枯燥生活,因而決定辭去工作並搬到香港尋找繪畫的靈感。隨後,他在香港認識了迷人的Suzie (Nancy Kwan),這位華裔女子自稱是個出身上流社會的千金小姐。Robert卻在無意中看到Suzie和一群水手鬼混,方知道Suzie其實是個妓女。Robert後來僱用Suzie 擔任模特兒,不久後便愛上這位東方美女。
(Week 5) 3/21 1960 - 70 年代:社會運動.香港本土意識的形成
討論主題:
文革與香港左派力量的發展
1960 - 70年代社會運動與「六七暴動」的影響
1970年代英國治港政策的改變
香港本土意識的形成
相關視頻片段:
《解密百年香港第32集:六七暴動》(六七暴動的經過)。香港:亞洲電視。2007年8月8日。http://youtu.be/Z50WJutDP7Y (16分鐘)
Required Readings:
張家偉。〈六七暴動的影響〉。《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2012。頁 187-206。
吳俊雄。〈尋找香港本土意識〉。載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 1970-2000(修訂版)》。香港:牛津大學。2002。頁86-95。【註:此文同時為 week 12B 的參考文章】
Further Readings:
谷淑美。〈文化、身份與政治〉。載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牛津大學。2002。頁343-374。
張炳良。〈二十世紀香港政制回顧〉。《思》總目錄第 63 期。1999年9月。
《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抗議書》。反抗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鬥委會)。1967年5月16日。
〈堅決反擊英國主義的挑釁〉。《人民日報》社論。1967年6月3日。(《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2012。頁 255-257。)
〈放手發動群眾,進一步壯大反英抗暴鬥爭的隊伍〉。《人民日報》社評。1967年7月5日。
放映電影 (1):《不脫襪的人》, 1989 (僅選取部份片段)
|
導演:陳友 編劇:盧永強、方令正、陳友 演員:張曼玉、鐘鎮濤、陳友、顧美華、吳家麗 上映日期:1989-9-7(香港) 製片地區:香港 語言:粵語 字幕:中文 片長:99分鐘 出品:嘉禾、二友、寶禾 別名:A Fishy Story
|
網上觀看:
http://www.letv.com/ptv/vplay/1606407.html
故事大綱:
(摘自百度網站)20世紀60年代末,左翼暴動席捲香港,局勢動蕩。從鄉下來到大都市小玉(張曼玉 飾)是一個苦不見出頭的小演員,為了金錢為了上位,真可謂不惜一切代價。在某導演的幫助下,小玉搬入一棟新公寓,偶然機會認識了住在天台的阿恭(鐘鎮濤 飾)。窮困潦倒的阿恭白天是一名白牌出租車司機,晚上則成為闊太太的性伴侶。兩個畸零人從最初的輕視和憎恨,最終走到了一起。他們努力賺錢,經營生活,但動亂的局勢仍將他們微小的幸福一次次擊碎⋯⋯
放映電影(2):《香港73》, 1974
|
導演:楚原 編劇:楚原 演員:岳華、井莉、凌雲、何守信、譚炳文、李香琴 上映日期:1974-4-24(香港) 製片地區:香港 語言:粵語 字幕:中文 片長:95分鐘 出品:邵氏 別名:Hong Kong 73
|
網上觀看:
http://www.56.com/u40/v_ODIyNjA4NDU.html
故事大綱:
(摘自百度網站)本片根據曾被香港市民追捧的、反映他們真實處境的電視劇集《七十三》改編。1973年3月,香港恆生指數飆升近1800點,「辛苦做工不如痛快炒股」,全城市民為股票發狂,陳德錄(陸仟)一家及與他們合擠在香港街73號的一大幫中下層鄰居(譚炳文、程可為、井淼、歐陽莎菲、劉丹、李香琴等邵氏明星)亦不例外。陳德錄本職是無線電器行職員,但他及同事上班時卻從不為電器售出多少台而為股票升了多少點瘋狂,他的老婆(李燕萍 飾)及在大學念書的小兒子阿才(何守信)亦常將從街頭、教授口中聽聞的股票消息透露給他,不過他在保衛公司做工的大兒子阿福(岳華 飾)及其做小學教員的老婆阿芳(井莉 飾)較為冷靜。然而股指終狂跌令眾全港市民皆做「大閘蟹」。其時的社會瘋狂、混亂事件不止此一樁:各行業利用分期付款形式將市民套牢;警察胡亂開罰單,市民遇事將他們找時,他們卻左推右推不願擔負責任;市民無門路租到政府提供的廉價房,老千趁機將他們的辛苦錢騙光;教育界高層為了私利大發學生財,完全不管學生家長有無錢拿⋯⋯這些,陳德錄及他的鄰居們都有切身體會。
(Week 6) 3/28 1970 - 80 年代:難民逃港.偷渡潮
討論主題:
港英政府的人口和出入境管理政策
越南難民問題(1979年,英國簽署一項關於處理越南難民問題的國際公約,香港被列為「第一收容港」)
中國偷渡潮(1950 - 1980年這三十年間,一共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逃港潮,期間幾十萬內地居民偷渡到香港去,稱為「大逃港」)
調景嶺(香港「小台灣」)與國民黨的關係
相關視頻片段:
《1980年香港大事回顧》(中國非法移民問題,以及港英政府採取的相應措施)。香港:無綫電視。1980。http://youtu.be/nfo2QlzVpGk (4 分鐘)
《解密百年香港第25集:偷渡潮》(中國內地偷渡香港的經歷)。香港:亞洲電視。2007年8月3日。http://youtu.be/5E2ieGBn3uc (10分鐘)
《解密百年香港第36集:難民襲港》(香港處理越南船民問題的經過)。香港:亞洲電視。2007年8月20日。http://youtu.be/t-KEY6vcV_U(10分鐘)
《解密百年香港第27集:遷拆調景嶺》(國民黨與調景嶺的關係、調景嶺的變遷)。香港:亞洲電視。2007年8月7日。http://youtu.be/S3YvurD_8sA (10分鐘)
《香港歷史系列II - 調景嶺歲月》。香港:香港電台電視部。2011年1月28日。http://t.cn/8FmUML1 (10分鐘) , http://t.cn/8FmUJqw (11分鐘)
Required Readings:
鄭宏泰、黃紹倫。〈身份認同與政府角色:香港的例子〉。《二十⼀世紀雙月刊》總第九十二期。2005 年 12 月號。頁 4-15。
李若建。〈中國大陸遷入香港的人口研究〉。《人口與經濟》。1997 年 2 期。 頁 24-29。
陳家樂、朱立。〈香港人的「遊徒」和「身份認同」〉。《無主之城——香港電影中的九七回顧與港人認同》。香港:天地圖書。2008。第伍章第一節、第二節,頁 152 - 174。
Further Readings:
谷淑美。〈從移民政策的歷史軌跡看香港身分認同的構成 (1950-1980)〉。《本土論述2009 —— 香港的市民抗爭與殖民地秩序》。台北:漫遊者文化。2009年12月。頁 89-97。
李若建。〈香港的中國大陸非法移民與非法入境者問題〉。《人口研究》。第 21 卷第1期。1997年1月。頁44-47。
李若建。〈香港人口遷移及其社會問題〉。《南方人口》。1997年第1期。頁 57-61。
村井寬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後的難民流入和港英政府》。發表於「香港亞洲研究學會第八屆研討會:亞洲的變革、發展及文化:從多角度出發」。香港教育學院。2013年3月。
李若建。〈香港的越南難民與船民〉。《東南亞研究》。1997年第1期。頁 57-60。
王寶玲。〈越南難民,何來何往?〉。《思》第9期。香港基督徒學會。1990年9、10月。
〈越南難民和船民:未來路向〉。香港立法會。2000年2月22日。
〈越南非法入境者的身分核實程序〉。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2000年3月。
楊孟軒。〈調景嶺:香港「小臺灣」的起源與變遷,1950-1970年代〉。《台灣史研究》第十八卷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1年3月。頁133-183。
放映電影 (1):《投奔怒海》, 1982
|
導演:許鞍華 編劇:邱剛健 演員:林子祥、繆騫人、馬斯晨、劉德華 上映日期:1982-10-13(香港) 製片地區:香港 語言:粵語、日語、法語、越南語 字幕:中文 片長:109分鐘 出品:星光娛樂 別名:Boat People
|
網上觀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2sSg_f6958
故事大綱:
(摘自百度網站)日本攝影記者芥川(林子祥 飾)三年後重返剛剛解放的越南採訪,遍地的生機令他心生歡喜,但當他無意間走進城市的另一隅結識當地女孩琴娘(馬斯晨 飾)後,方知之前所見不過是越共政府特意為他這樣的外國記者安排的粉飾太平的假像。在琴娘並非刻意的「導遊」下,越南平民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悲慘生活逐漸被芥川盡收眼底。琴娘一家人、戰後唯一留下來的某酒吧的老闆娘(繆賽人 飾)及她的正想方設法逃離越南的情人祖明(劉德華 飾)等人的被越共任意踐踏的自尊強烈地觸動著芥川敏感善良的心,儘管他並無徹底改變他們命運的能力,卻仍是盡力給予幫助。
放映電影 (2):《再見中國》, 1974(僅選取部份片段)
|
導演:唐書璇 編劇:唐書璇 演員:曾紀律、邵小玲、馮寶賢 上映日期:1987-5-29(香港) 製片地區:香港 語言:普通話、粵語 字幕:中文 片長:119分鐘 出品:電影朝代 別名:China Behind
|
網上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XlWDzABOSs
故事大綱:
(摘自百度網站)事情始於一九六六年春,正值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醫學院准畢業生宋銓出身資產階級,前途黑暗。因此決定離開國土。參與逃亡計劃的,還有他的妹妹宋蘭和她的男朋友梁漢倫,以及同學金浩東等。動機各有不同,但卻是想到外面過另一種生活。他們偷聽美國電台被發現,情況危險,唯有提前逃亡。在一個晚上他們分別騎自行車出發,不幸驚動了邊防軍,在即將被槍殺之際,另一批逃亡的人突然出現,轉移了邊防軍的槍口。宋銓等人僥倖過關,歷盡千辛萬苦,泅水偷度。終於登陸香港,且逐步融入香港社會,但各人的內心感受卻不足為外人道。金建浩最後昄依宗教,他向教友說出自己是在兩個世界邊緣中掙札的人。
(Week 7) 4/4 ~放假~
(Week 8) 4/11 1980 - 90年代:中英談判.九七過渡期.移民潮
討論主題:
1984年香港前途談判,以及《中英聯合聲明》
「一國兩制」的構想:五十年不變、「馬照跑,舞照跳」
「六四事件」對香港的影響
過渡期 (1984 - 1997)的焦慮:「借來的空間、借來的時間」
移民潮(對香港前途失去信心,又因為文革和六四事件而對中國恐懼)
相關視頻片段:
《解密百年香港》第32集、33集剪輯版(香港主權問題、一國兩制的出現、中英雙方對香港主權的爭拗、中英聯合聲明的制訂)。香港:亞洲電視。2007年8月14日、15日。http://youtu.be/0VZGTi3jGHg (24分鐘)
《1982年香港大事回顧》(中英首次正式討論香港前途問題)。香港:無綫電視。1982。http://youtu.be/kbqwet0Ef98 (7分鐘)
《1984年香港大事回顧》(《中英聯合聲明》誕生的經過)。香港:無綫電視。1984。http://youtu.be/FwqB1kNh6EI (14分鐘)
《解密百年香港第36集:驟起風波》(1989年六四事件對香港的影響)。香港:亞洲電視。2007年8月20日。http://youtu.be/eUuYqY8-AyY (9分鐘)
Required Readings:
李若建。〈1981年以來香港遷入與遷出人口比較分析〉。《人口學刊》。1996年5期。 頁 12-16。
張錦忠。〈香港一九八九—— 移民論述/愛情絮語〉。載鄭樹森編,《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出版。1995。 頁 215 – 232。
Further Readings:
鄭宇碩。〈九十年代香港政治處境之探索〉。《思》第4期。1989年11、12月。
鄧小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1993。頁 58-61。
穆殿春。〈淺談鄧小平“一國兩制”構想〉。《青海師範大學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 2 期。
陳景輝。〈六四本土論〉。《草本皆兵:邁向全面政治化社會》。香港:紅出版。2013。第六章,頁199-239。【註:此文同時為 week 13A 的必讀文章】
放映電影:《浮世戀曲》, 1992
|
導演:陳耀成 編劇:陳耀成 演員:黃耀明、顧美華、陳令智、馮建中 上映日期:1992-6-12(香港) 製片地區:香港 色彩:彩色 語言:粵語、英語 字幕:中文 片長:102分鐘 出品:逾流製作社 別名:浮世簡、To Liv(e)
|
網上觀看:
故事大綱:
電影的英文名稱是“To Liv(e)”,明顯是一語雙關的。於70至90年代,香港政府一直遣返偷渡來港的越南難民,瑞典當紅女明星 Liv Ullman 譴責香港政府處理這問題時對難民麻木不仁。主角敏貞Rubie(陳令智 飾)為雜誌編輯,她寫信反駁 Liv Ullman ,認為她的意見片面,而且不了解香港的特殊情況。除了是一封又一封的書信外,電影也穿插臨近九七,各人準備移民的種種事情。因此“To Liv” 是指給 Liv Ullman 的信,“To Live” 則是探討香港人在九七前的生存空間和精神意志問題。
這是六四後的香港,雨雲密布,政治神經緊張。敏貞探訪好友卓妮,一看到她擺布的「核電女神」諷刺舞劇,聽她追述在北京的六四經過,心有戚戚,她訪尋昔日的阿家恩人,以殖民地為家,決與香港共存亡的香港立法局英籍議員杜葉錫恩,但仍難釋其迷惘。另方面,敏貞的弟弟佳俊(黃耀明 飾)與離婚婦人文嫻(顧美華 飾)相戀多年,因為年齡懸殊而遭家中反對,遂有離港之念,澳州準其移民申請之日,他央姐姐敏貞代向父母說話,冀於遠行之前得父母諒解。豈料,文嫻獲悉去國障礙己除之後,突然對前途充滿畏懼,竭斯底里,令敏貞非常同情,而在她費盡唇舌之後,終於母親首肯,接待文嫻。
(Week 9) 4/18 1997:九七回歸.身份認同的焦慮
討論主題:
香港人身份認同危機與焦慮
九七前後的轉變
香港人的主體性
相關視頻片段:
《解密百年香港第37集:回歸大典》(香港回歸的經過)。香港:亞洲電視。2007年8月21日。 http://youtu.be/gQo5GI8cQbM (10分鐘)
Required Readings:
呂大樂。〈思想「九七前」與「後九七」香港〉。載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牛津大學。2002。頁450-475。 【註:此文同時為 week 13A 的參考文章】
鄭宏泰、黃紹倫。〈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九七前後的轉變〉。《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七十三期。2002 年 10 月號。頁 71-80。
Further Readings:
鄭宇碩、盧兆興。〈導言〉、〈中英談判與港英政府後過渡期的挑戰〉。載鄭宇碩、盧兆興編,《九七過渡 : 香港的挑戰》。香港:中文大學。1997。頁1-36。
彭麗君。〈陳果電影的香港主體〉。《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0。頁 21- 42。
羅永生。〈香港人的主體性〉。《本土論述2010》。台北:漫遊者文化。2011。頁23-29。
放映電影 (1):「九七三部曲」之一《香港製造》, 1997(僅選取部份片段)
|
導演:陳果 編劇:陳果 演員:李璨琛、嚴栩慈、李棟全、譚嘉荃 上映日期:1997-10-9 (香港) 製片地區:香港 語言:粵語 字幕:中文 片長:108分鐘 出品:天幕製作 別名:Made in Hong Kong
|
網上觀看:
http://v.pps.tv/play_31JLFP.html#from_splay
故事大綱:
中秋(李燦森 飾)自小便好勇鬥狠,結黨打架。他的父親很早就為了一個大陸女人,而拋棄了妻子和兒子。為此,中秋一直痛恨他的父親。當母親也離家出走時,中秋再也忍無可忍,跑到父親與那個女人的家,欲把他砍掉。但在公厠里,他看到一個少年親手砍掉自己父親的一隻手而驚呆了。這位一直被稱為邊緣少年的中秋,近日心情起伏很大,原來他愛上了身患絕症的少女阿萍(嚴栩慈 飾)。阿萍的父親借了中秋的黑社會老大的錢。中秋為了證明對阿萍的愛,不僅向榮少借錢幫她治腎病,甚至去當殺手。在執行任務的當天,中秋的行動終於失敗了,沒想到答應保護他的榮少早已跑回大陸。有一天,中秋突然被一名少年砍傷,住進了醫院。一個多月後,他出院發現萍已去世,他一直照顧的白痴阿龍珠也被榮少利用去帶白粉,失手被害。這一次,中秋決心要報復,要向全世界報復。
放映電影 (2):「九七三部曲」之二《去年煙花特別多》, 1998
|
導演:陳果 編劇:陳果 演員:何華超、李璨琛、谷祖琳、黎志豪 上映日期:1998-12-31(香港) 製片地區:香港 語言:粵語 字幕:中文 片長:128分鐘 出品:天幕製作 別名:The Longest Summer
|
網上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wMTQwNzY=.html
故事大綱:
(摘自百度網站)九七香港回歸使家賢(何華超 飾)等五名已近不惑之年的華籍英兵成了「無用」的人,然而他們雖然深知無力與年輕一代爭搶舞台,卻仍在盡力給自己找尋新的位置,但許多事並非有心努力就能做成,朋友Bobby雖重新將自己確定,家賢卻只能通過弟弟家璇(李燦森 飾)的引薦鋌而走險加入黑幫,等待命運將他捶打。 無論性格還是社會地位,家璇都與家賢形成鮮明對比。家人明顯更看重家璇、年輕女中學生對家賢等老兵恣意嘲笑奚落的同時對家璇作盲目崇拜等情節,或許暗喻了港人在新舊交替時刻的複雜心理。
放映電影 (3):「九七三部曲」之三《細路祥》, 1999 (僅選取部份片段)
|
導演:陳果 編劇:陳果 演員:姚月明、麥惠芬、麥雪雯、張醒超 上映日期: 2000-1-13(香港) 製片地區:香港 語言:粵語 字幕:中文 片長:118分鐘 出品:天幕製作 別名:Little Cheung
|
網上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RJEI-3Q1I
故事大綱:
(摘自百度網站)住在旺角舊樓細路祥(姚月明 飾)六歲了,他有一個嗜酒的父親,一個好賭的母親,一個深居簡出的奶奶,還有一個被媽媽趕出了家門、從未見過的哥哥。細路祥家中經營茶樓,這天來了一個六歲的送外賣女孩阿芬。父親不願收下,把阿芬趕了出去,細路路祥暗中找到阿芬,和她一同送外賣,一同分享小費。阿芬是偷渡來港的小人蛇,兩人苦中作樂渡過九七。他們的模糊記憶裏還有祥哥新馬仔家人的爭產、菲傭的維權示威和離去,旺角橫街窄巷的雜亂污穢和多采多姿。細路祥向父親打聽哥哥下落,被父親痛打一頓。這時阿芬也被發現了偷渡客的身份,被遣返大陸。九七臨近,香港人的生活仍然是家長里短,瑣碎八卦。陳果把九七前後的香港風情、快樂悲哀融入了兒童如真似幻的世界,而為這個美麗城市、美好童真譜寫了頌歌和輓歌。
(Week 10) 4/25 後97時代:中港關係的轉變.香港新本土論述
討論主題:
回歸前後香港人身份認同的轉變
2003年「反廿三條」大遊行的重要性
2008年保育運動、「八十後」與新社會運動、香港新本土論述
香港人眼中的大陸人
相關視頻片段:
《解密百年香港第39集:二十三條立法》(2003年,特區政府嘗試為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的經過)。香港:亞洲電視。2007年8月23日。http://youtu.be/NeLi1vIQqos(10分鐘)
Required Readings:
馬傑偉。〈後九七香港國族身分變奏〉。《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二十九期。2005 年春/夏季。頁 93-122。
陳家樂、朱立。〈香港人與大陸人身份的互動與轉變〉。《無主之城——香港電影中的九七回顧與港人認同》。香港:天地圖書。2008。第伍章第四節,頁 189 - 207。
陳景輝。〈香港十年十個關鍵字:中港矛盾〉。香港《號外》。2013年7月號。
潘國靈。〈「本土」的十年變化〉。香港《號外》。2013年7月號。
Further Readings:
呂大樂。〈二○○四年才是一九九七〉。香港《信報》。2004年3月10日。
鄧小樺。〈世代〉。香港《號外》。2013年7月號。
葉蔭聰。〈香港新本土論述的自我批判意識〉。《思想》十九期。2011年9月)。頁 103 - 116。
馬傑偉。〈香港重現:「跨境文化政治」〉。載彭麗君編,《邊城對話:香港.中國.邊緣.邊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3。頁 259 - 274。
陳冠中。〈全球化時代主權國家的特區書寫——香港的例子〉。《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香港:牛津出版社。2012。頁 1-85。
嚴飛。〈香港大陸化,還是大陸民主化〉。《二十⼀世紀雙月刊》總第一二八期。2011 年 12 月號。頁 15-22。
丘靜美。〈跨越邊界——香港電影中的大陸顯影〉。載鄭樹森編,《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出版。1995。 頁 185 – 214。
朗天。《誤讀與顛倒 ——從得獎藝評看香港電影的低俗與主體》。香港《明報》。2013年3月4日。
「與《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有關的現有法例條文匯編」(即23條)。法律草擬科。2003年2月。
放映電影 (1):《省港奇兵》, 1984 (僅選取部份片段)
|
導演:麥當雄 編劇:陳欣健 演員:林威、沈威、黃光亮、黃健、陳敬、江龍 上映日期:1984-7-11(香港) 製片地區:香港 語言:粵語 字幕:繁體中文 片長:100分鐘 出品:寶禾影業、麥當雄製作、嘉峰電影 別名:Long Arm Of The Law
|
網上觀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Z1X9E-tEQc/
故事大綱:
(摘自百度網站)何耀東(林威 飾)是文革後偷渡香港的新移民,在港期間他犯下多宗刑事案件,為全港警方所通緝。大東返回大陸,召集打靶仔(藍湘森 飾)、烏蠅頭(方烈 飾)、八中(江龍 飾)、生雞(陳敬 飾)、肥姑(黃健 飾)等一乾窮哥們,商議赴港搶劫銀樓。然而他們出師不利,打靶仔在穿越邊境時被巡邏兵擊斃。余下五人按原計劃行事,到達目的地時卻發現銀樓鐵門關閉。原來此前早有一獨行達到光顧此地,被警方現場拿下。大東等人心存不甘,驅車在周圍逡巡,引起警方察覺。 一番激烈追逐,大東等方脫離險境。為了一夜暴富的夢想,他們決定繼續留港,伺機行動,卻因此走上一條不歸途⋯⋯
放映電影 (2):《表姐,妳好嘢!》, 1990 (僅選取部份片段)
|
導演:張堅庭 編劇:張堅庭、黃宏基 演員:鄭裕玲、梁家輝、張堅庭、周文健 上映日期:1990-6-28(香港) 製片地區:香港 語言:粵語 字幕:繁體中文 片長:100分鐘 出品:寶禾影業、嘉峰電影 別名:Her Fatal Ways
|
網上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3O2a9UxXdw
故事大綱:
(摘自百度網站)四川女公安鄭大姐(鄭裕玲 飾)負責赴港捉拿逃跑的疑犯,不得不與香港警方合作。警長伍衛國(梁家輝 飾)負責接待與合作調查,被初次到港、天真純樸的鄭大姐與助手阿勝(張堅庭 飾)弄得暈頭轉相。由於地區文化差異,鄭大姐與伍衛國不斷產生摩擦、矛盾,多次讓疑犯有機可乘、逃之夭夭。由於在旅館被疑犯襲擊,督察安排鄭大姐去伍衛國家住。而伍衛國之父正是當年國民黨軍72師的排長。由於信仰不同,鄭大姐一到家就與伍父鬧了個水火不容。一連串爆笑的爭鋒相對就這樣展開了,而奇妙的事,鄭大姐與伍衛國之間的感情也在慢慢產生變化⋯⋯
放映電影 (3):《細路祥》, 1999 (僅選取部份片段)
(同上,見week 9部份)
放映電影 (4):《無間道》, 2002 (僅選取部份片段)
|
導演:劉偉強、麥兆輝 編劇:麥兆輝、莊文強 演員:劉德華、梁朝偉、黃秋生、曾志偉 上映日期:2002-12-12(香港) 製片地區:香港 語言:粵語 字幕:繁體中文 片長:101分鐘 出品:寰亞電影 別名:Infernal Affairs
|
網上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oFmWNCQ3Pg
故事大綱:
(摘自百度網站)1991年,香港黑幫三合會會員劉健明(劉德華飾)聽從老大韓琛(曾志偉飾)的吩咐,加入警察部隊成為黑幫臥底,韓琛許諾劉健明會幫其在七年後晉升為見習督察。1992年,警察訓練學校優秀學員陳永仁(梁朝偉飾)被上級要求深入到三合會做臥底,終極目標是成為韓琛身邊的紅人。2002年,兩人都不負重望,也都身背重壓,劉健明漸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人,陳永仁則盼著盡快回歸警察身份。重案組從陳永仁手中獲悉一批毒品交易情報,鎖緊目標人物韓琛,沒料情報被劉健明洩出,雙方行動均告失敗。但此事將雙方均有臥底的事實暴露,引發雙方高層清除內鬼的決心。命運迥異又相似的劉健明和陳永仁開始在無間道的旅程中接受嚴峻考驗。
放映電影 (5):《低俗喜劇》, 2012 (僅選取部份片段)
|
導演:彭浩翔 編劇:彭浩翔、陸以心、林超榮 演員:杜汶澤、邵音音、詹瑞文、陳靜、鄭中基 上映日期:2012-8-9(香港) 製片地區:香港 語言:粵語 字幕:簡體中文 片長:90分鐘 出品:太陽文化娛樂 別名:Vulgaria
|
網上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EzODUxODQ4.html
故事大綱:
(摘自百度網站)電影人杜惠彰(杜汶澤 飾)在某大學講座期間,應學生之請講述了自己為電影事業一次最慘痛最不堪回首的犧牲經歷:作品不上台面的杜和老婆離婚後時時被追討贍養費,助理劉倩兒(薛凱琪 飾)超級不靠譜搞丟新片企劃。落魄之際,好友雷永成(雷宇揚 飾)牽線認識廣西富二代暴龍哥(鄭中基 飾)。面對乖戾變態的暴龍哥,阿杜做出幾乎讓自己大腦斷片失憶的慘烈犧牲,總算獲得對方投資的承諾,但是他必須請來早已收山明星邵音音(邵音音 飾)拍攝咸濕大作續集。在此之後,他說動邵,又網絡男主角葉山豪(葉山豪 飾)、模特徐家欣(陳靜 飾)以及導演黑仔達(鄒凱光 飾)等人加盟。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然而狀況意外接二連三,杜監制面臨從業來最大的危機與挑戰⋯⋯
【單元二】香港治理、社會政策與民主運動(成名老師) |
(Week 11A) 5/2 早上 為什麼香港在主權移交前,它的專制政治制度享有認受性?
Why was the authoritarian city-state enjoying legitimacy before the handover of Hong Kong? Did the past enjoyment of legitimacy help maintain its authoritarian structure?
Required Readings:
Sing, 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Legitimacy, and Stability of Hong Kong’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China Information, Vol. 12(1-2): 215-40, 1997.
King, Ambrose Yeo-chi. "Administrative absorption of politics in Hong Kong: Emphasis on the grass roots level." Asian Survey 15.5 (1975): 422-439.
(Week 11B) 5/2 下午 主權移交前後,中共和香港在民主化上的衝突
Return of HK to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Conflicts over its Democratization
Required Readings:
Sing, Ming. “Democratization &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nomalous Case of Hong Kong,” Democratization,” Vol. 3(3): 343-59, 1996.
Sing, 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tization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Vol. 26(4): 482-504, September 1996.
So, Alvin. 2000, “Hong Kong's Problematic Democratic Transition: Power Dependence or Business Hegemony?” Journal for Asian Studies, 59: 359-81.
【單元三】香港文化構成:戰後到當代(羅永生老師) |
(Week 12A) 5/9 早上 勾結式殖民、冷戰與中國民族主義
Collaborative Colonialism, the Cold War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Required Readings:
Law, WS (2009) “Cultural Cold War and the Diasporic Nation,” Collaborative Colonial Power. The Making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HKU, pp. 131-148.
鄭樹森。〈東西冷戰、左右對壘、香港文學〉。載馮品佳編,《通識人文十一講》。台灣:麥田。2004。頁 165-172。
趙稀方。〈五十年代的美元文化與香港小說〉。香港:《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九十八期。2006年12月號。頁87-96。
張詠梅。〈左翼作者「新中原」心態與小說政治題材的關係〉。載《邊緣與中心——論香港左翼小說中的「香港」 (1950-67) 》。香港:天地。2003。第三章,頁85-121。
Further Readings:
羅永生。〈香港的殖民主義[去]政治與文化冷戰〉。載《殖民無間道》。香港:牛津大學。2007。頁69-92。
鄭樹森。〈1997 前香港在海峽兩岸間的文化中介〉。載馮品佳編,《通識人文十一講》。台灣:麥田。2004。頁173-197。
陳冠中。〈九十分鐘香港社會文化史〉,載《下一個十年.香港的光榮年代?》。香港:牛津大學。2008。頁1-48。
李培德。〈左右可以逢源——冷戰時期的香港電影界〉。載黃愛玲、李培德編,《冷戰與香港電影》。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9。頁 83-100。
增田真結子。〈從《中國學生周報》電影版看六十年代香港文化身份的形成〉。香港:《香港文化與社會研究學報(印刷版)》第一卷第二期。2002。頁223 - 246。
七靈。《灣仔:吾鄉、吾土、吾民》。香港:《號外》第11期。1977年7月。頁 20-23。
(Week 12B) 5/9 下午 晚殖民、本土認同及激進左翼
Late-Colonialism, Local Identity and the Radical Lefts
Required Readings:
羅永生。〈六、七〇年代香港的回歸論述〉。《人間思想》第1期。台灣:人間出版。2012年夏季號。頁191-209。
陳智德。〈本土及其背面〉。載《香港文學:本土與跨地意識》。香港:香港藝術發展局。2006。頁59-78。
谷淑美。《香港文化——從本地研究探索「香港人」的身分意象和政治定位》。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研究報告。香港:香港理工大學。1999。
Further Readings:
毛蘭友(吳仲賢)。〈回憶六十年代〉。載吳葉麗蓉編,《大志未竟——吳仲賢文集》。香港:樂文。1997。頁820-828。
馮可強 。〈從舊港大到新港大〉。《學苑》(香港大學學生報)。香港:香港大學學生會。 1975年9月5日。頁 3-4。
劉美美。〈給新亞書院校長及各位師長的公開信〉。《中國學生周報》。香港:中國學生周報編輯委員會。民國60年10月1日。
包錯石。〈海外中國人的分裂、回歸與反獨〉。《盤古》第十期。香港:盤古社。1968年1月25日。頁2-16。
章家雯(呂大樂)。〈家在香港〉。載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 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2001。頁642-653。
呂大樂、姚偉雄。〈暗箭難防:過渡狀態與香港文化原型〉。載黃愛玲編,《邵氏電影初探》。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3。頁 133 - 144。
吳俊雄。〈尋找香港本土意識〉。載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 1970-2000(修訂版)》。香港:牛津大學。2002。頁86-95。
(Week 13A) 5/16 早上 九七回歸、六四創傷與解殖的困境
1997 Handover, June Fourth Trauma and The Predicament of Decolonization
Required Readings:
Law, WS (2009) “Indigenizing Colonial Power and the Return to China,” Collaborative Colonial Power. The Making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HKU, pp. 151-176.
陳景輝。〈六四本土論〉。《草本皆兵:邁向全面政治化社會》。香港:紅出版。2013。第六章,頁199-239。
林原。〈港人治港,誰是「港人」?—— 試談「港人」的文化身份〉。載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 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2001。頁671-678。
Further Readings:
呂大樂。〈思想「九七前」與「後九七」香港〉。載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牛津大學。2002。頁450-475。
陳冠中。〈香港 一九八〇〉。《香港未完成的實驗》。香港:指南針。2001。頁54-55。
陳冠中。〈香港人的香港?〉。《香港未完成的實驗》。香港:指南針。2001。頁 60-64。
陳冠中。〈香港新自由派宣言〉。《香港未完成的實驗》。香港:指南針。2001。頁65-75。
陳冠中。〈香港——根——第二代〉。香港:《號外》第44期。1980年5月。頁30-31。
(Week 13B) 5/16 下午 香港後殖民身分的辯論
The Debates Over Post-Colonial Hong Kong Identity
Required Readings:
周蕾。〈殖民者與殖民者之間:九十年代香港的後殖民自創〉。《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1995。頁91-115。
孔誥烽。〈初探北進殖民主義:從梁鳳儀現象看香港夾縫論〉。載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香港:牛津大學。1997。頁53-88。
葉蔭聰。〈邊緣與混雜的幽靈:談文化評論中的「香港身份」〉。載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香港:牛津大學。1997。頁31-51。
Further Readings:
史書美。〈「北進想像」的問題——香港文化認同政治〉。載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香港:牛津大學。1997。頁151- 158。
李小良。〈揉性的身份認同〉。載潘毅、余麗文編,《書寫城市:香港的身份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2003。頁578-595。
【單元四】新自由主義與香港社運轉型(司徒薇老師) |
(Week 14A) 5/23 早上 新自由主義與中國市場:從香港新浪潮、第二潮電影轉型到後97電影談起
In Face of Neoliberalization and the China Market: The Transition from Hong Kong New Wave and Second Wave to the post 1997 Hong Kong SAR New Wave Cinema
Required Readings:
Szeto Mirana M. and Yun-chung Chen (2011), “Mainlandization and Neoliberalism with Postcolonial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allenges for the Hong Kong Film Industry,” Jyotsna Kapur and Keith Wagner (ed.), Neoliberalism and Global Cinema: Capital, Culture, and Marxist Critique, New York: Routledge, pp. 239-260.
Szeto Mirana M. and Yun-chung Chen (2012), “Mainlandization or Sinophone translocality? Challenges for Hong Kong SAR New Wave Cinema,”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6.2: pp. 115-134.
Leo Goodstadt, 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ffluence: How Hong Kong Mismanaged Its Prosperit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 1-86.
Further Readings:
Szeto Mirana M. and Yun-chung Chen (2013), “To Work or Not To Work: the Dilemma of Hong Kong Film Labor in the Age of Mainlandization,” Jump Cut: 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Media, 55, Fall. Accessed 1 Nov. 2013.
Films consulted:
Once a Gangster (Fei saa fung chung chun 《飛沙風中轉》), d. Chong Man-Keung, Felix 莊文强, Hong Kong: Media Asia, Pop Movies, 2010.
La Comédie Humaine (Yan gaan hei kat 《人間喜劇》), d. Chan, Hing-Kar 陳慶嘉and Chun, Siu-Jan, Janet秦小珍, Hong Kong: Icon Film Co., Film Development Fund, 2010.
Gallants (Da lui toi《打擂台》), Kwok Chi-Kin, Derek郭子健and Clement Cheng Sze-Kit鄭思傑, Hong Kong: Focus Film Ltd, 2010.
Cold War (Han Zhan《寒戰》), d. Leung, Longman梁樂民 and Luk Kim Ching, Sunny陸劍青, Hong Kong: Edko Films, 2012.
Life Without Principle (Duoming Jin《奪命金》), d. To, Johnny杜琪峰, Hong Kong: Media Asia, 2011.
The Grandmaster (Yidai zhong shi《一代宗師》), d. Wong Kar-wai 王家衛, Hong Kong & China: Sil-Metropole, Bona Film, Annapurna Pictures, The Weinstein Co., 2013.
(Week 14B) 5/23下午 香港殖民統治模式轉型:從菜園村抗逼遷運動與反高鐵運動談起
Hong Kong Subaltern Studies: Decolonizing Collaborative Colonialism: The Express Rail, Tsoi Yuen Tsuen Movement and Beyond; Politics of Urban/Rural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in Hong Kong Mainstream Culture
Required Readings:
Law, Wing Sang, Collaborative Colonial Power: The Making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HKU Press, 2009. Introduction & chps 1-3, pp. 1-75.
Goodstadt, Leo F., Uneasy Partners: The Conflict Between Public Interest and Private Profit in Hong Kong, HKU Press, 2005, chps 1-6, pp. 19-138.
Guha, Ranajit, “Preface,” “On Some Aspects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Colonial India,” “The Prose of Counter-Insurgency,” Ranajit Guha &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eds., Selected Subaltern Studies, OUP, 1988, pp. 37-86.
Anti-XRL website: 鐵怒沿線http://ragingiron.wordpress.com (archived articles)
In-Media archive: Tsoi Yuen Tsuen (菜園村): http://www.inmediahk.net/taxonomy/term/501969
Further Readings:
Hayes, James, The Great Difference: 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 and its people, 1898-2004, HKU Press, 2006.
Faure, David. Colonialism and the Hong Kong Mentality.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3.
Carroll, John. M. Edge of Empires: Chinese Elites and British Colonial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Week 15A) 5/30 早上 香港社運的文化轉向:從保育天星皇后碼頭運動到爭取開放空間
The Cultural Turn of Hong Kong Social Movements: Decolonizing Space, Time, Subjectivity: Reclaiming Public Space History, Local Identity and the Right to the City – the Star Ferry and Queen’s Pier Movement
Required Screening: (you can Google for本土行動video clips)
有線電視直撥台, 《本土行動與公民社會跟林鄭月娥局長的論壇直播》, 2007年7月29日. Selections:
本土行動朱凱迪發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BKZ06mOUHI
林鄭月娥局長的發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RcN68S2Zus
ATV Newsline on the Queen’s Pier Issue
龍應台與本土行動對話:http://www.youtube.com/watch?v=OUkbKeiZ0cI
Zanny Begg, dir., Don’t Say Goodbye: An Exploration of Spatial Politics in Hong Kong, 2008.
《明報》製作,《天星》, 2006年11月.
Required Readings:
Harvey, David, Rebel Cities: From The Right to the City to the Urban Revolution, Verso, 2012, pp. 1-88, 115-153.
Community Cultural Concern, “Preserving Edinburgh Place as a Monument,” Hong Kong: Heritage Watch, 9 October, 2009.
Abbas, M. A., “Building on Disappearance: Hong Kong Architecture and Colonial Space,” “Writing Hong Kong,”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 1997, pp. 63-90, 111-140
Further Readings:
Lisa Maya Knauer & Daniel J. Walkowitz, “Memory, Race, and the Nation in Public Spaces,” and “Unfinished Business’: Public History in a Postcolonial Nation,” in L.M. Knauer & D.J. Walkowitz, ed., Contested Histories in Public Space: Memory, Race, and Nation, Duke UP, 2009, pp. 1-30, 71-98.
Mitchell, Don, “To Go Again to Hyde Park: Public Space, Rights, and Social Justice,” “Making Dissent Safe for Democracy: Violence, Order, and the Legal Geography of Public Space,” The Right to the City: Social Justice and the Fight for Public Space. Guilford Press, 2003, pp. 13-41, 42-80
(Week 15B) 5/30 下午 香港文化身分政治:本土與排外之分析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of Gendered Colonial Melancholia: Hong Kong
Identity Politics and Its Discontents –《狂城亂馬》A
Crazy Horse in a Mad City as an example
Required Readings:
Mirana Szeto, “Identity Politics and Its Discontents: Contesting Cultural Imaginaries in Contemporary Hong Kong,” Interven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vol 8 no. 2(2006): 253-275.
司徒薇。〈《狂城亂馬》的性別與殖民憂鬱〉。《字花》第42期。香港:水煮魚文化。2013年3.4月號。頁 43-50。
Butler, Judith, “Melancholy Gender/ Refused Identification,” The Psychic Life of Power: Theories in Subjec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132-150.
心猿(也斯)。《狂城亂馬》。香港:靑文。1996。
Further Readings:
Chow, Rey, “Between Colonizers: Hong Kong’s Postcolonial Self-Writing in the 1990s,” Diaspora 2.2 (Fall 1992): 151-170.
Abbas, M. A., “Introduction: Culture in a Space of Disappearance,”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1997, pp 1-15
Robinson, Sally, Marked Men: White Masculinity in Cri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introduction, pp. 1-21
MacCannell, Juliet Flower, “Perversion in Public Places,” The Hysteric's Guide to the Future Female Subject,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2000, pp. 37 - 56. (MacCannell, Juliet Flower, “Perversion in Public Places,” New Formations 35. Autumn, 1998.)
Zhong, Xueping, Masculinity Besieged?: Issues of Modernity & Male Subjectivity in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Late 20th Century, Durham &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0, introduction & chp. 1, pp. 1-14, 15-51